查看原文
其他

何梁何利基金29年来首次颁给这一身份的人!他来自上海!现在告诉你,他凭什么!

上海市总工会 申工社 2023-12-31

最 新 消 息

12月19日,何梁何利基金2023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5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其中,授予1人“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2人“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3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上海再创佳绩,共有5人获奖,获奖比例占全国8.9%。其中葛均波、景益鹏2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张海军、陆朝阳、王曙群3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本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首次奖励了一位工人——奋斗在载人航天工程产品制造一线的特级技师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基金获奖科学家中的首位“大国工匠”



何梁何利基金是什么?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的会公益性慈善基金,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


何梁何利基金设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基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每年评选一次。


基金以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评选结果,得到各界的肯定和好评,国际影响也与日俱增,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创设科技奖项的成功范例


何梁何利基金总计奖励过

1582名杰出科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

该奖自1994年成立以来,

首次颁发给一位工人,

而且是一位上海工人!


为什么一位工人能获此殊荣?
今天告诉你,他凭什么!

(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劳动报摄影记者:颜筱依




与时代同频共振

产业工人也是创新的“主角”


△王曙群接受采访。

劳动报摄影记者:贡俊祺


谈及获奖后的感受,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王曙群说:“高质量发展既需要顶尖科学家在前面描绘蓝图,也需要大量具有卓越工程师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将蓝图实景化。


1

31次重复37小时的试验

攻克“太空之吻”难题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首次完成交会对接,上演了一场“太空之吻”,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航天人在北京航天城飞控大厅内合影留念。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1998年,对接机构进入初样产品研制阶段,很多工作都是首次,很多问题令人措手不及,有的甚至无解。为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王曙群一次次装配、试验、分析、再装配、再试验、再分析……回忆那时的情景,王曙群说:“当时真的是在黑暗中摸索。”但他选择了坚守


对接机构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需经过热循环试验,一次就需37个小时连续试验。为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他带领团队连续做了31次的37小时试验他还创造性地提出逆向调整方法——自上而下调整法,大大提高了对接环的运动位置精度,使各个位置精度误差均不大于0.5毫米,各方向角度偏差均不大于1′,一举解决了总装精度调整难的问题。


2

技能快速“折旧”

要有“拓荒牛”精神

王曙群介绍,以前几年才有一次的发射任务,现在一年就有几次,任务量迅猛增加,对技术有了更高要求,知识和技能也在快速“折旧”。产业工人要跟上发展的脚步,光有传统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是不够的,还需拥有开拓创新的“拓荒牛”精神。


王曙群反复跟徒弟强调,“新时代的技能工匠,需要拿起扳手能成为制造‘零缺陷’产品的技师张开嘴能成为传承技艺的讲师提起笔能成为创新提炼总结的大师。”


△王曙群带着徒弟认真工作。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


近年来,通过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互学培训模式,实现了在岗10年以上的组员均取得技师职业资质,班组技师比例50%,双师(技师、工程师)比例17%,是名副其实的技能型班组


3

是对产业工人的认可和肯定

要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制造业

王曙群认为,这个奖项含金量十足,以往获奖人不是院士,就是正在评院士,这次获奖是国家对产业工人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他也感到巨大压力。他表示,作为上海产业工人首次获奖,他要肩负起责任。接下来,除了立足本职岗位外,他还将在航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探索,要让更多的产业工人看到职业成长空间、职业发展方向,还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实体制造业


△王曙群介绍航天技术。

劳动报摄影记者:贡俊祺


近三年来,王曙群所在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了25名技师、67名高级工。同时,其工作室辐射了航天复杂结构件数控精密加工工作室、航天钣金精确制造工作室、宇航阀门工作室等,培养了“全国技能能手”何启超、“全国团十八大代表”舒辉、“95后数控国手”郑敬伟等一批技能人才。未来,他们都将有望成为航天工匠、上海工匠,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佼佼者、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王曙群曾对徒弟赵杰说,“年轻人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成长的道路上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航天人可能十几年、几十年干一件事,也不确定能够干成,所以必须要真热爱、有情怀。”



文字:劳动报记者王嘉露   来源:劳动报、新华社、上海科技

本期编辑:茅轶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